top of page

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​

香港公屋發展史1950.jpg

[圖片來源:香港房屋委員會]

香港公共房屋發展史:從六十年代至新世紀

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可追溯至1960年代。1967年,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華富邨落成,成為香港首個採用「綜合規劃」概念設計的公共屋邨。華富邨不僅提供住宅單位,還配備完善的社區設施,包括商店、街市和學校,為香港日後的公共房屋發展奠定重要基礎。截至1967年底,香港公屋居民達約120萬人,約佔當時香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。

踏入1970年代,香港政府推出多項重要房屋政策。1972年,政府宣布實施「十年建屋計劃」時,約有150萬人居住在公共房屋。政府承諾在1973年至1982年間興建大量低成本出租單位,每個單位均配備獨立廚房和廁所。為更有效管理公共房屋,政府於1973年重組架構,成立香港房屋委員會(房委會),統一管理全港的徙置大廈和廉租屋邨。到1979年底,公屋居民增至約180萬人。

1978年是香港房屋政策另一個重要轉捩點。政府推出「居者有其屋計劃」(居屋),協助中低收入家庭和公屋租戶實現置業夢想。到1981年,公屋居民達220萬人。到1980年代末期,公屋居民增至約280萬人,而截至1989年底,居屋計劃已幫助約22萬個家庭成為業主。

進入1990年代,房屋政策著重合理分配資源。1995年,公屋居民約有320萬人。1996年實施「確保公屋資源合理分配政策」,1998年推出「租者置其屋計劃」,在1998-1999年度售出約22萬個單位。到1999年底,約有340萬人居住在公共房屋,佔香港人口約52%。

踏入2000年代,房委會開始外判屋邨管理和維修工作。到2005年,約有320萬人居住在公共房屋,其中約200萬人住在出租公屋,120萬人住在資助出售房屋。2005年,房委會將轄下180個零售和停車設施售予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。

香港公屋發展史2010.jpg

牛頭角下邨最後一批舊式公共房屋單位已被拆除,標誌着「全面重建計劃」的完成。

[圖片來源:香港房屋委員會]

香港公共房屋發展:從2010年代到現今

在2010年代,政府重推居者有其屋計劃,並開始重建白田邨。到2015年,公共租住房屋居民約有200萬人,而資助出售房屋居民則約有93萬人。期間實施了多項改善措施,如更換摺閘、增設晾衣架等,同時推出「綠表置居計劃」和「白表第二市場計劃」。踏入2020年代初期,新冠疫情為公共房屋管理帶來新挑戰。

截至2023年,約有203萬人居住在公共租住房屋,約93萬人居住在資助出售房屋,合共佔香港總人口約40%。在房委會成立50週年之際,政府以「增量、提速、提效、提質」為目標,承諾增加公共房屋供應。

香港公共房屋的發展反映了政府解決市民住屋需要的決心。從最初為120萬人提供基本居所,發展至今天為近300萬人提供配套完善的社區設施,香港的公共房屋不僅改善了數百萬市民的居住環境,更為建設和諧社會作出重要貢獻。

bottom of page